bd半岛体育app下载

经济战之利润战:是谁拿走了中国的消费红利?

来源:bd半岛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10-31 12:57:55

  低价值的大众市场,中国品牌很活跃;高价值的中高端市场,中国品牌严重缺位。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中外品牌在总量上都各具规模,但在价值实现上落差巨大。近来,消费升级、消费驱动之说在中国极为盛行,但如果中国市场消费力,尤其是高端消费力,都外流了,那么中国经济只会更加空虚,得益的却是正在与中国经济体过招的国际资本集团。

  中国经济,未来的风险是金融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既有的困顿是中国制造普遍陷入价值洼地。中国制造的价值提升已经迫在眉睫,产业经济的战略关键则是系统构建产业山脉,跳出价值洼地,占领价值高地。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占据全球制造的25%,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然而中国制造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从2011年开始,连续6年徘徊在2-3%的超低利润区间。

  入围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245家制造企业,2016年平均利润率也只有3.3%。

  一份覆盖广东90%的制造业产值、覆盖湖北89%的制造业产值的企业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受访企业2015平均利润只有3.3%,制造企业利润率5年跌去近一半。

  关于中国经济,大家最关切课题莫过于GDP增长,但时下中国经济的症结不是销售额、营业额、GDP的增速放缓了,而是制造企业的利润莫名蒸发了。

  中国是制造大国,却是利润弱国,2011年以来制造企业利润低下的程度更严重,中国企业普遍陷入了价值的洼地。

  比如中国制造500强,2011年至2016年营业总额基本每年都有增长,但利润却没有同步增加,甚至下降了。

  以2015年为例,相比2010年营业总额增加了8.7万亿元,利润却减少了1610亿元;相比2007年营业总额增加18万亿元,利润却只增加了600亿元。

  如果说东西没有卖出去或者卖得少,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少,那倒罢了。现在的问题是劳动效率也不低,东西也没少卖,劳动付出了,价值却没有实现。

  有经济学家说,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劳动效率,这与2011以来中国制造遭遇的状况显然是矛盾的。

  那么,中国制造的问题出在哪里?中国制造的利润水准为什么这么低?原因是什么呢?

  尽管中国制造的利润率向来不高,但2011年之前中国制造500强的平均利润率皆在3%以上,2007年平均利润率为5%,即使是次贷危机期间的2008年也未跌破3%。

  5-15%的利润率是企业应有的正常水平,比如食品为主的雀巢、日化为主的宝洁,平均利润率均为14%。

  处于3%的低利润水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变得很脆弱,经受不起经济环境变化与产业价格波动带来的任何冲击,稍有风吹草动,企业就会陷入亏损的无奈境地。

  企业利润的非正常流失,始于2011年。以2011为界,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要治理中国经济只会越治越乱。

  2011年之前,中国制造的利润波动具有全球性的共性,与其他几个国家的升跌规律呈正比关系,与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存在正向的逻辑关联。2011年之后,中国制造开始跌入了超低利润的洼地,至今依然深陷其中;更重要的核心事实是中国脱离了全球经济大环境的演变逻辑,独自下滑。

  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的企业纯收入水平都早已恢复到了次贷危机前的水平,其中2016世界500强中的美国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高达12.2%,2017世界500强中的美国制造企业平均高达10.9%,法国制造企业高达7.1%。要知道,美国500强企业2008年的平均利润率只有0.92%。

  如果说是与全球经济同频,那么中国制造业利润水准也应该同步恢复到自己的正常水平,而不是独自“下跌”,滞留在2007、2010一半的水平。

  某些经济学家总是爱嚷嚷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仿佛国有体制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

  请问光伏太阳能企业,2012-2013年之间在欧美反倾销中赫然倒下的太阳能巨头无锡尚德是国企吗?陷入重度亏损的赛维LDK是国企吗?

  请问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2010年以前在服装界可谓是叱咤风云的霸主,2011年后开始走下坡路,业绩连续下滑,2015年巨亏超4亿。报喜鸟从2012之后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连降4年后,2016年巨亏4.3亿。请问美斯特邦威是国企,还是报喜鸟是国企?

  请问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2014-2015年期间,近400家企业批量倒闭,请问又有几家是国有体制?

  利润水准下跌不是国企的专利,而是国企、民企共同的遭遇。国有体制不是中国经济的病灶,国企体制改革更不是中国经济的解决之道。

  请问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哪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呢?!美国制造居于10%高利润水准,而德国、法国居于5-7%中高利润水准,中国制造却是2-3%超低利润水平。

  事实上,一个经济体的利润水平与劳动力成本,正确的逻辑是正相关,而非负相关。

  经济学家们看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更应该看到中国制造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很多中国制造能轻松实现的品质,工资水平比中国低的国家不一定做得到,工资水平比中国高的国家也不一定做得到,更不要说机器人了!

  中国制造的最明显问题不是技术低下,而是价值不足。比如,陀飞轮机芯是腕表的最高科技象征,江斯丹顿、宝珀、宝玑等国际高端品牌,普通腕表的主流价位是30-50万元,陀飞轮腕表则在90万元以上,然而中国海鸥牌陀飞轮腕表的价位是1-5万元,甚至赶不上国际高端品牌入门级产品的价值。

  技术不是万能,工业4.0的机器人更不是万能。何况很多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人,而非机器,比如时装界的国际大牌都在贩卖设计师,而不是工业4.0;奢侈品鞋包最钟爱的工艺诉求是手工打造,而不是自动化生产线年前,因为技术限制了中国制造的价值实现,可能说得通。但今天的中国,高铁、航天、高端装备、IT通讯、以及网络技术等在全世界均处于领先水平,再来拿技术说事,明显不符合中国国情。

  如果总是抱着过去说线年前世界经济的中心在哪里?历史上欧洲人追棒的奢侈品又来自在哪里?当年罗马贵族获得一件中国制造的丝绸制品是如何的心喜若狂,凯撒大帝如何在庆功宴登上桌子炫耀他的丝绸披风战利品。

  最喜欢拿技术说事的,恐怕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者,他们高举着世界银行炮制的经济改革大棒,轮番恐吓中国经济官员。

  国际资本为了阻断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是这样念的:“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很容易出现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停滞和徘徊,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因为低端制造改高端制造,是完全靠高科技解决,而高科技不是几十年就能追赶的。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之后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至今看不到跳出陷阱的希望。”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最早是世界银行抛出来的。世界银行是什么组织,是国际资本下属组织;而把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进行系统遏制、全面打压的是谁,正是跨国界超政府的国际资本集团;凡是世界银行推出人物和概念,包括2030,都是立意深远的。

  如果说中等收入是个陷阱,是个坑,那也是人造的坑。南美、东南亚等国家发展停顿,本来就是华盛顿共识、金融自由化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引导下,被国际资本成功阻断的案例。至于韩国、新加坡等之所以破例跃入高收入行列,分享一个细节信息,你就秒懂了。比如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李氏父子直接持股量不足5%,三星根本不是韩资而是美资。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块蒙住中国政府眼睛的布。中国制造,从利润水准来看,这几年比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更糟糕。经济学家却说这是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中等水平,失去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新常态;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经济的病根,药方就是技术创新。中国经济现状本身是经济战的结果,明明是外伤失血,却非要说是胃动力不足,外科创伤吃胃药,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奥妙。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无能为力的产品已经很少很少,即使有,假以时日也能攻克的。

  至于中国制造的品质,三种情况是主流:第一,中国企业做出来了,没人知道,或者知道的很少,这是品牌认知的问题。第二,中国企业生产了世界领先的高品质的产品,贴的却是他国品牌的标签,这是产业分工的问题。第三,中国企业有能力做,但不敢做,担心卖不出去,这是市场营销的问题。

  当然也存在第四种情况,个别产品中国企业暂时还做到世界顶尖水平。但最主流的三种情况,都不是制造本身(包括制造技术)的问题,而是制造之外的因素。

  这就意味着中国应该在制造之外的设计、品牌、营销、产业主导权、文化引力场等层面做更多的努力。

  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在中国,世界第一大服装市场在中国,世界第一大电商市场在中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消费市场,买买买,全球一半以上的奢侈品都是中国消费者买单的。

  几万元一只的名牌包包,比如LV、爱马仕,每卖出2只,就有1只背在中国人的肩上;几十万元一枚的高端腕表,比如百达翡丽、江斯丹顿,每卖出2枚,就有1枚就戴在中国人的手上,我们前总理手上戴的就是35万元的江斯丹顿哦;几百万元一辆的超豪华汽车,比如保时捷、玛莎拉蒂,每卖出4辆,就有1辆驰骋在中国的大地上。从2011年至今,六年如一日,一直都是这个状况。瑞士腕表厂商眉开眼笑的说“谢谢,中国!”而不是谢谢美国或者别的什么国家,你能说中国人的消费力不足吗。

  心情好了去逛街,心情不好了还是去逛街,心情不好不坏也可以去逛街。逛街的首选是购物中心等大商场。

  一线城市的主流商场,扑面而来的一楼化妆品区,不是兰蔻、雅诗兰黛、资深堂、倩碧、欧莱雅,就是香奈儿、迪奥、雅漾、HR、MAC等等,几乎清一色的国际品牌。

  那些高大上的高端商场,唱主角则是国际奢侈品,一楼、二楼、三楼到顶楼,无论服装、鞋包都是所谓的国际时尚大牌,中国品牌往往难得一见。

  2016年全国业绩最好的五大商场,分别是北京SKP、深圳万象城、南京德基广场、杭州大厦、上海IFC国金中心,这5家营业额60亿元以上的商场巨头,无一例外都是国际一线品牌与奢侈品品牌的专属领地。

  2010年开业的上海IFC国金中心,商场内更是大牌云集,聚集了Hermès、GUCCI、CHANEL、LV、Dior、阿玛尼、范思哲等近150家国际高端品牌及顶级奢侈品。

  浙江营业额最高的商场,杭州大厦同样汇聚了LV、HERMES、Dior、GUCCI、FENDI等大量顶级奢侈品品牌及国际时尚品牌。

  商场是时尚产业的缩影,所谓高端商场,都是服装、鞋包等国际时尚品牌的集聚地。在时尚领域,中国品牌不仅占比少,而且价值不高。尽管这些服装配饰大都是中国制造擅长的传统产业,尽管中国是纺织大国、服装大国、鞋包大国,但在服装鞋包等奢侈品及高端时尚领域,却没有中国品牌的位置。以南京德基广场为例,排除餐饮、集合店以及个别国别归属模糊的的品牌外,德基广场共有服装、鞋包、珠宝、腕表、化妆品、香氛等123个时尚品牌,其中100个均为外国品牌,只有23个为中国品牌。

  买买买,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世界闻名。很多专家主张把消费留在国内,这是对的,但一个重要的现实需要正视:那就是留在国内的消费力,又贡献给了谁。中国品牌如何对接中国自身的消费力,这个经济课题需要充分重视,并尽快拿出解决方案。有人可能对此无所谓,或者认为中国企业没能力登临时尚产业的高峰。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花了钱的人时尚大牌的追逐更是冠绝全球,全世界的奢侈品消费有一半是中国人包揽的。这好比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在中国,有人却说中国人没有能力登临珠峰,任由外国人登临,而不主张中国建立自己的登山队,这种论调显然要不得。事在人为,海尔冰箱也是中国制造,却能登临世界的最高峰,为什么服装、鞋包、腕表就不可以?!

  中国制造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到底如何?全国销量最大的商场,固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与判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放大讨论范畴,进行系统的广谱分析,来看看更多领域的消费力都对接给了谁。

  在衣食住行各个产业,且不说全球市场,先看看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谁更强势?

  服装是一个大品类,消费层次复杂,价值层次丰富;购买渠道,除了商场,还有超市、街边店(品牌店、非品牌店)、专业市场,以及新兴的网购渠道。国际大品牌主要占据商场以及街边独立品牌店等中高端市场及大众市场,中国品牌更多的集聚在超市、街边店、网购等大众市场及中低端市场。

  尽管中国从2014年开始就已经超越美国,变成全球第一的服装零售市场,但高利润的市场区间,中国企业的存在感却很低;面向大众的中端市场,体量最大也是ZARA、H&M、优衣库等外来品牌。

  价值越低,中国品牌占比越高;价值越高,中国品牌占比越少,这就是服装市场的基本规律。高价值服饰购买,高端商场是最主要的阵地,我们以深圳万象城为例,来看看高端服饰领域,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各自的占比。

  比如麦昆的一件牛仔衣卖1.5万元,中国品牌只卖1500元,这还是中国服装品牌的拔尖者,更多的中国品牌连进驻恒隆广场、国金中心、万象城等高端商场的“资格”都没有。

  粮油是食的基本项,超市是粮油品牌的主要销售阵地,10多年前,中粮的福临门与嘉里的金龙鱼还平起平坐,但2011年来,各地超市粮油区都是金龙鱼唱主角。

  猪肉市场,曾经的中国巨头双汇为美国高盛所收购;牛肉市场,全然是进口产品的天下;就连酱油、鸡精等调味品,前几年也遭遇了国际资本的批量收购。

  线下超市的进口食品区,近几年越来越兴盛,慢慢的变多的中高端商业体放弃普通超市的经营,直接开设进口食品超市;网上的生鲜电商及食品商城基本都以进口水果、进口肉品,及其他进口食品的销售为主体。

  婴儿奶粉市场更是为外国品牌深度霸占。很多有消费能力的家庭,为宝宝选择奶粉,隐约中摆出一副非外来品牌不吃的架势。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外来奶粉品牌的市场地位一路飞涨,而今的中国,不仅在高端奶粉市场没有中国企业的份,主流奶粉市场也没有中国企业的位置。

  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三聚氰胺事件严重打击了花了钱的人中国奶粉的信心,而三聚氰胺事件的始作俑者三鹿奶粉的老总,引咎辞职后,转而主管疫苗了,不仅没有降权,反而升权了!

  说的这里,感慨万千!怎么形容呢,中国连几个月大的宝宝,都要仰仗美国、荷兰等外来品牌来哺育;而这些盲目追逐洋品牌的父母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奶粉是不是吃了催奶药的奶牛乳腺发炎后流淌着脓汁的牛奶做成的。

  其实,危机深重的不是中国制造本身,而是当下中国的消费文化。与此关联的则是经济高层建筑的隐忧,当一个大国的经济学,脱离产业、脱离文化、脱离经济引力,孤立的谈市场经济,是多么低级的思维!

  中国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也是出差、旅行最频繁的群体,那么他们外出时,又住哪些酒店呢?

  酒店主要分三类:星级及五星级以上豪华酒店、经济型快捷酒店,以及民宿/精品/特色类酒店。

  高端的五星及五星以上豪华酒店,除了君澜、文华、开元等个别酒店,大多数都是外来品牌。不是美国的万豪、喜达屋、希尔顿、凯悦等酒店集团旗下品牌,就是英国的洲际系酒店,不是法国的雅高集团旗下酒店,就是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嘉里系酒店。

  近几年,是高端酒店市场不断壮大的过程,国际酒店扎推进驻中国,与此同时,也是中国酒店品牌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国高端酒店市场,一边则是国际大品牌的兴盛,一边是自有品牌的萎缩,对比非常强烈。十几年前来上海,想住的讲究,住的有面子,还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锦江等,而今呢,只有丽思卡尔顿等一连串的国际酒店可供选择。

  高端酒店,即使业主是中国企业,也仰仗国际酒店集团的品牌与管理,比如金茂君悦。中国自有品牌呢,大多分布在在经济型酒店领域以及散状的民宿/精品/特色类酒店。

  尽管酒店业,是服务不是制造,但仿若一边镜子,映证了中国市场的消费力以及消费力的流向。

  汽车、飞机都是规模浩大的市场。且不论中国客机市场如何30年如一日向美国波音,法国空客输送利润,中国大飞机事业慢慢的开始起航,我们始终相信未来会是全新的格局,这里我们重点谈谈汽车。

  汽车市场的格局,无须调查,无须数据,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见证,每天出门,看看路上跑的车,看看眼花缭乱的汽车品牌标识,不是德国车,就是美国车,不是日本车,就是韩国车,偶尔也有中国车掠过。但中国车是什么价值,外国车又什么价值?一辆保时捷,单车利润就高达12万元,一辆长安,整车售价也只有8万元。

  中国连续8年稳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中国自主品牌什么规模,国际大品牌什么规模?丰田、大众、通用三大巨头年销量基本稳定在千万辆规模,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最大的长安、长城年销量也不过区区100万辆。

  全球豪车1/4的销量在中国,然而豪华汽车市场,价位40-200万的普通豪华品牌是奥迪、宝马、奔驰、路虎、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等等外来品牌,中国品牌几乎为零;价位100-400万的运动型豪华品牌是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根本见不着中国品牌的身影,更不要说超豪华市场了。

  2008年以来,无论高端红酒、高端腕表,还是高端酒店、高端汽车,都呈现“逆”势飞扬的发展态势。

  玛莎拉蒂、兰博基尼、保时捷、法拉利、宾利等超高端汽车的红火,再一次证明了经济学家宣称的世界经济疲软、中国市场消费力疲软等中国经济下行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高端酒店、高端红酒、高端轿跑、高端腕表、服饰鞋包奢侈品等高消费市场在中国的兴盛都是铁的印证。近几年来,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处在下行通道,而这些奢侈级别的高端消费,却在次贷危机后一直逆势飞扬。

  中国市场形成的巨大的消费红利,80%以上为国际资本所霸占。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高消费红利的霸占,凭借的不是武力,甚至也不是技术,而是品牌营销的运作与消费文化的营造。

  低价值的大众市场,中国品牌很活跃;高价值的中高端市场,中国品牌严重缺位。衣、食、住、行等各行各业,中外品牌在总量上都各具规模,但在价值实现上落差巨大。

  近来,消费升级、消费驱动之说在中国极为盛行,但如果中国市场消费力,尤其是高端消费力,都外流了,那么中国经济只会更加空虚,得益的却是正在与中国经济体过招的国际资本集团。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第一的消费市场,消费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然而中国大地上跑的车大多是外国品牌,中国人手上戴的表是外国品牌,中国宝宝爱喝的奶粉是外国品牌,中国时尚女性用的主流化妆品是外国品牌。除了家电、通讯、高铁、装备等个别领域,大多数行业的价值高地,均为外国品牌所占据,中国企业普遍陷入价值的洼地。全球市场乃至中国市场的消费力,最大限度的输送给了美欧日韩的跨国企业。

  国际市场的消费力汇聚至国际大品牌,尚且能够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力,海量外流,我们一定不可以置之不理。这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同时也事关社会风化、民族气节与国家安全。

  如果一个国家的子民,日思梦想所追逐都是美、欧、日、韩等他国之物,我不知道这样的国家如何走向真正意义的强盛?!民族的凝聚力又从何谈起?

  任何产业的市场规模都是有限度的,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业绩总和是有上限的,中国消费者买买买,在追逐国际大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伤害了民族企业的利益。

  消费者作为普罗大众,无论钱多、钱少,处于经济文化的引力场中,仿佛磁场中的小磁针,总是被磁铁所吸引;强大的磁力场改变并塑造了小磁针的方向,强大的经济引力场改变并塑造了消费力的流向。

  表面上看是中国企业缺乏品牌引力、中国制造缺乏价值力,事实上,企业也没有错。客观的讲,中国企业已经很努力,中国企业家也是很能干,中国企业人的智慧、勤勉更是有目共睹。

  决定消费力流向与商品价值认知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引力场。而经济引力场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国家级的力量才能完成,其主导者不是政府,就是超政府的国际资本集团,孤立的某个企业往往无能为力。

  德国制造,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就是有限的几家,板着手指头也能数过来,更多的则是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98.6%都是中小企业。

  然而德国中小型企业的境况,不仅不会像中国的中小企业那么尴尬,而且活得既滋润又风光,这一些企业没有令人惊艳的厂房,没有传奇色彩的4.0生产线,也没有响彻全球的名号,却在全世界占据市场的高地;比如机械制造的31个门类,德国在17个门类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客户只要听说是德国制造,信赖感就油然而生。德国制造,哪怕是出自一个村办小企业,其价值一样能够获得高度认同,为什么呢!

  德国制造畅行全球,除了产品本身,更多依托了德国制造这一大平台和这一平台在全世界建立的经济引力场。

  德国的经济学者、专家、媒体,会创作大量歌颂德国制造的资讯,在传球范围内大力传播。而中国的经济学者、专家、媒体,包括自媒体时代的我们,在做什么?呵呵!很可能正帮着传播歌颂德国工业精神的资讯!

  这种巨量的资讯,不是一家公司可以组织起来的;这种洗脑式的宣导,不是一二个学者的发声、一二个记者的报道能轻松实现的;这种经济引力场的效应,是浩大的国家级工程,任何单一个体、单一组织的力量都无法达成。

  企业、学者、专家、媒体,再怎么勇敢,就是一个个勇夫,而不是集团军,国家不去组织,个体化零散发声的结果就是散兵游勇!

  欧美国家,即使一个新生的设计师品牌,挤入国际大牌的行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中国也有很多设计大师,也有杰出的设计师品牌,但中国的设计师品牌,要跻身国际一线品牌的行列却难上加难。

  同样的包包,中国企业去卖,只值几百元,最多几千元;贴上国际大牌的标签,价值瞬间高达几万元;即使贴上一个不知名的法国品牌的标签,至少也可以卖几千元。

  服饰鞋包等时尚产业,很多国际大品牌的产品,就是在中国OEM、甚至ODM的,尽管都是MADE IN CHINA,但中国品牌与欧美品牌之间有巨大的价值落差。

  欧美时尚品牌占据产业价值高地,一方面得益于旷日持久的品牌建设,另一方面则得益于欧美时尚产业的经济引力场。

  品牌建设与经济引力场建设,此两者,恰恰是中国纺织产业、服装产业、轻工产业的短板,也正是中国时尚制造业价值塑造的关键。

  品牌建设,企业通过努力能做到;但经济引力场建设,则是单一的企业所无法企及的。

  欧美时尚产业,之所以具有全世界的吸引力,之所以令中国消费者如痴如迷,除了企业本身与设计师,还有更多的力量去参加了,包括产业集团、包括学院机构、包括媒体与文艺。全球的时尚类媒体以及四大时装周,都服务于欧美时尚产业,包括小说、电影、电视剧等都在时尚引力场的布局范畴内。中国时尚女性所接受的时尚资讯都有他们精心炮制而成,中国自身的时尚类媒体以及时尚博主,皆处于“复读”欧美时尚的跟随状态。

  中国时尚男女,十年如一日的浸泡在欧美资本集团炮制的时尚文化中,目之所视,心之所念,皆是来自欧美的时尚大牌。请问中国时尚产业,单凭若干企业的孤单努力,如何与强大的欧美时尚产业文化场抗衡呢?!

  所以说中国消费力的海量外流,不是消费者的错;类似的产品,中国品牌与国际大品牌之间却存在巨大的价值落差,也不是企业的错。

  当下中国,技能熟练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设计人才、工程人才、营销人才空前盛大。中国制造的局限不再是经验的局限,也不是技术的局限;更不是体制的局限,除了战略安全、民生基础类产业,更多的领域是非公有制企业所主导的。

  中国制造最大的局限,来自经济意识形态。中国消费力的错误流向,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指南针出了错。

  当战略导航系统,不是导向高地,而是导向洼地或者平地,那么跟着这样的导航系统前行,永远都不可能登临价值的珠峰。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10年前就已经提出,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价值低廉的窘境越陷越深,为什么?因为在错误的经济思维框架中,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

  在大雾弥漫的森林中迷了路,指南车可以指引正确的路线;在浩瀚无比的大海中航行,指南针可以指引航行的方向;科技发展到今天,来到任何陌生的地方,北斗系统都可以给我们正确的导航。

  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就是国家经济的导航系统。经济学提供经济思想,就是经济的指南针,经济学构建的经济理论思维框架,就是经济发展的北斗系统。

  然而,在中国掌握话语权的主流经济学家,总是在西方的死人堆里寻找中国经济的未来,总是依据100年前、200年前的西方经济理论,来指导当下中国经济前行的方向。

  中国经济改革依据的理论总纲“市场经济学”,是240年前亚当▪斯密的理论;供给侧改革依据的“供给学”,是200多年前萨伊的理论;中国经济学第一人全力推广的“比较优势”,是200年前李嘉图提出的理论;最近被中国经济学家集体高举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是100多年前生成的老古董。不了解是否是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类剧情看多了,经济意识形态竟然也如此偏好墓穴之物。

  经济学,本来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规律的理论。请问现在的经济情形、价值结构,跟100年前、200年还是一码事吗?不要说相隔100年、200年,就是相隔10年、20年,市场格局、产业格局、消费格局、经济格局都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今世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现象目不暇接,3-5年就可以发生一轮市场迭代;能确定的说,在100年前、200年前的死人堆里找出路,注定没有出路。

  无论配第、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穆勒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无论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价值理论,还是马歇尔的均衡价值理论,都不足以解释当今世界经济的价值规律。

  全球经济发展到今天,只有部分领域依然遵循着劳动价值论或者均衡价值论的规律,更多领域的商品,其价值超越劳动成本,超越生产费用,超越供需变化,无关边际效应。

  现代经济,不似100年前、200年那样层次单一,经过几百年的快速的提升,经济形态丰富了,价值结构也复杂了。在消费领域,决定商品价值差异的,除了生产费用、劳动成本、效用价值,还有设计价值、文化价值等附加在品牌之上的多种价值因素,而且不同产业类型、不同消费层次的价值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在大宗商品领域,决定价值的除了生产要素成本与供求关系,还有产业垄断与价格操控等因素。

  但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头顶着早已入土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衣钵,怀抱着早已过期的均衡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来分析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指导中国经济的改革,结果可想而知。

  且不说空间上,他国的经济学是不是适合中国,在时间上,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已经严重老化,不合时,也不合体。

  更何况很多经济学派提出的经济思维框架,特别为遏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而设计,看上去是漂亮的帽子,戴上就是紧箍咒;名义上为指南针,实际可能指向北。

  如果指引国家经济方向的经济学是过期的,如果经济改革依据的经济理论是错乱的,如果一个经济体前行的导航系统本身不符合现实的经济地形,走上5年、10年,还在原地打转,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要提升中国制造的价值,要改变中国经济的境况,前提是不要在错误的方向做毫无意义的努力,更不要去西洋的死人堆寻求中国经济的未来。

  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的导航系统。产业体系是产业经济学的基础框架,是产业经济的战略坐标,是产业经济的发展大纲;产业战略的构建,建立在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分类模型之上,方具战略导航的意义。

  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分类方法过于粗放,远不足以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战略。

  传统产业、新兴起的产业的分类,主要意义在于推动技术性产业的发展,但这样的产业分类,用以指导产业经济布局,容易犯猴子掰玉米——掰了下一个丢掉上一个的低级错误。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分类,归纳了某种产业属性,但不全面,且过于粗放。

  以缺乏战略意义的常规产业分类,去分析产业经济,不利于问题的发现,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有人说中国经济的解决之道是提高第三产业的占比。那么请问,服装是不是第二产业,鞋包是不是第二产业,汽车是不是第二产业。为什么欧美的发达国家不但没放弃这些传统的第二产业,而且倾注巨大的心力去经营呢?!欧美日韩的服装、汽车、化妆品等,价值远高于中国同种类型的产品,这又该如何解释。

  有人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传统产业,因为劳动成本的上涨,不再是中国的优势,中国应该在技术型产业谋求新的优势!那么请问,全球富人与时尚男女追逐的时尚品牌、奢侈品品牌,又有几个属于技术型企业。为什么价值高达百万的腕表,都在强调手工打造?为什么价值几万的鞋包,却在标榜手染工艺?!

  以常规的产业分类模式,中国产业经济的问题就很糊涂,甚至连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在哪里都找不到。无论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都全面发展了,没有落下任何一个;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起的产业,目前为止中国也没有偏废任何一个。无论轻工,无论重工,无论机械,无论电子,各行各业,基本上没有哪个领域存在中国企业集体缺位的现象。

  中国有世界第一的生产力,中国有世界第一的消费力,为什么中国制造的利润却如此低下?以常规的产业分类模型根本没办法解释这种冲突。

  对于产业经济的战略导航,20类太多,3类大少,中国原创的“五大产业体系论”,以三大产业、二十大门类为横向基面,建立纵向的亚产业分类坐标,将纷繁复杂的行业归纳为:“战略安全型产业、民生基础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导向型产业、竞争领先型产业”五大产业亚类型。

  重在获得国际领先的竞争力,主要是科技类产业。(五大产业类型的具体定义,详见伯明登《中国经济结构论: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引力场》)

  以此五大产业类型结构分析产业经济,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经济的优势与薄弱之处,一目了然。

  竞争领先型产业,国企、民企都有杰出表现,比如国企主导的装备产业、高铁技术,民企主导的电子产业、通讯技术,领先国际的佼佼者层次不穷。

  劳动密集型产业,民企、国企都有,都在为解决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的安定,维护国民的幸福,默默贡献。

  战略安全型产业、民生基础型产业,考量的指标是国家安全、经济安全、民生安定,而不是钱,钱,钱。对“战略安全与民生基础”产业所在的国有企业,苛责经济效益,苛求利润率,是无知,是无理取闹。

  战略安全型产业、民生基础型产业的危机,不在过去,在未来。因为过去的主导者是国资,战略安全、民生保障不会成为问题。国企混改大力推进后的未来,国资逐步为外资及外资代理资本所替代,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的经济命脉,一旦为外资控制,战略安全、民生保障则无从谈起。

  如果不说2017年国企混改之后的未来,只说2011-2016年刚刚过去的6年,五大产业类型中,问题最严重不是战略安全型产业、民生基础型产业,也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不是竞争领先型产业,而是利润导向型产业。利润导向型产业,民资、国资占比不多,主导者是外资,这就是中国产业经济最大的问题。利润导向型产业的利润都被外资掏空了,那么中国企业盈利从何谈起?中国政府财政又要依托于谁?

  利润导向型产业,按下国际市场不说,中国市场的主导者理当是中国自己的民族资本,无论民族还是国资,但严峻的现实是外资在利润导向型产业占据了绝对优势。

  利润导向型产业,广泛分布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衣、食、住、行、美、饰、用等各个领域。

  第一产业的有机农业,是利润导向型产业;第三产业的星级酒店,也是利润导向型产业;第二产业的时尚产业、汽车产业、家居产业等等都蕴含着利润导向型产业。

  化妆品,就是典型的利润导向型产业。化妆品行业的毛利率水平普遍可达60%以上,中高端品牌的毛利率水平更高。然而中高端化妆品大多数都是外资,无论护肤品、无论彩妆,无论香水,时尚女性追棒的基本都是美、法、日、韩等外来品牌;尽管本土品牌近年来呈上升态势,但主导者依然是外资。

  价值高地的失落,尤其是利润导向型产业的价值高地被外资全面占领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基于化妆品行业的年度数据来说明,中国市场的化妆品销量,外资占60%,内资占40%,然而90%的销售额与90%的利润却为外资占有。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同款等量的产品,外国品牌的价值是中国品牌的6倍。

  机械腕表,也是典型的利润导向型产业。尽管中国也有陀飞轮技术,尽管中国消费者买走了全球一半的腕表,然而顶级腕表品牌18个,中国占比为零;奢华腕表品牌14个,中国占比为零,豪华腕表品牌17个,中国占比为零;时尚腕表品牌8个,中国占比为零;在定位中低端的所谓亲民品牌中,才隐约得见中国企业的身影。

  奢侈品,是有钱人的钱向社会、向市场回流的重要方式,更是典型的利润导向型产业,然而中国企业在奢侈品产业的占有率几近于零。

  高端汽车、高端服装、高端鞋包、高端红酒、高端酒店等高端市场,占据中国消费红利无一例外都是外国品牌。

  通过五大产业体系分析,我们大家可以明确锁定中国经济下行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不是国企主导的战略安全产业、民生基础产业,也不是科技类竞争领先型产业,而是国际资本主导的利润导向型产业。

  中国制造的价值提升,中国经济从价值洼地到价值高地的升级转型,重点是利润导向型产业的价值提振,而不是传统企业的关转停,更不是战略安全型产业、民生基础型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目前为止,产业领域最盛行的竞争优势理论是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尤其是近10年来在中国极为风靡。客观的讲,波特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战略学家,产业集群也是一个极具实战意义的竞争理论。

  关于产业建设,中国各区域政府、产业园区以及出谋划策的专家们都不约而同的致力于产业集群的建设。中国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也颇具成就,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遍布各行各业,有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则是政府与产业园区刻意推动的结果;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中,各地产业集群很大程度上助动了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是30多年前创建的,时至今日,世界经济格局与产业竞争形态,均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产业集群已经下沉为竞争的基本面,而不再是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

  30多年前,模拟手机就很时尚,20多年前,数字手机开始流行,如今不仅仅模拟机被淘汰了,数字机也被淘汰了,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仿若一个小电脑。

  30多年来,各行各业的产品在迭代,技术在迭代,市场在迭代,战略理论也一样,要一直的深化、再深化,提升、再提升!

  20年前的区域政府,带着产业集群的概念去推进区域经济建设,还是颇具前瞻性的战略魄力!而今,再推行产业集群,假如没有独树一枝的产业战略,仅仅集群而已,就难免陷入战略盲目。

  广东有佛山陶瓷、中山灯饰、深圳IT、顺德家电,东莞玩具等300多个产业集群;浙江有宁波服装、慈溪家电、绍兴纺织、海宁皮革、温州鞋业等大大小小产业集群遍布175个行业。福建、山东、江苏、上海等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广泛覆盖三大产业的各个领域。

  诚然这些产业集群孵化了华为、格力、美的等杰出的民族品牌,然而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产业,更多的产业集群,依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市场的高山位置、产业的价值高地,80%以上的份额把持在外资手中;即便在中国,利润导向型市场的主导者却不是中国品牌,而是来自欧美日韩的外国品牌。

  产业集群的本义是通过产业集聚,在国际国内市场形成较为强大的竞争力,但事实上,大多数的产业集群,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从根本上促成中国制造的价值实现。

  产业集群本身没有错,问题就在于产业集群仅仅是产业战略的基础,而不是产业战略的全部,如果将产业集群当做区域产业的战略目标去对待,产业集群也仅只是简单产业集聚,那么这样的产业集群既没有战略突破意义,也没有竞争提升意义,还容易陷入产业重复建设的陷阱。譬如,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区已经有了大量的轻工类产业集群,如果吉林省依据产业集群的优势理论,又去发展新的轻工产业集群,那么这样简单重复的产业集群建设,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产业战略以及战略目标,仅仅聚焦某个产业显然是不够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市场的高山、平地与洼地,任何一个产业都有价值的高地、平地与洼地,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战略目标应该占领某个市场的高山位置,产业竞争的战略目标应该占领产业的价值高地。

  产业考量的战略指标,不是产业集群的规模,而是产业集聚在价值的洼地?价值的平地?还是价值的高地?

  产业建设的战略关键,不是简单的产业集聚,而是如何构建产业的山脉?如何占位产业的价值高地?

  消费品产业,在产业价值链的维度,有原料材料供应、核心部件供应、制造、设计、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的价值环节;在市场细分的维度,有平价市场、大众市场、中端市场、高端市场、奢侈市场、顶级市场等不同的细分市场。

  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核心部件、设计、品牌,这些环节处于价值高位,原材料供应、制造等环节居于价值低位。

  不同市场的价值也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平价市场处于价值低位,大众市场、中端市场处于价值中位,中高端市场、高端市场居于价值高位。

  目前中国制造的普遍困惑是陷入了价值洼地。一方面,产业价值链的高价值环节主要由外资占据,中国企业占据的大多是低价值环节;另一方面,产业细分市场的中高端、高端、超高端等价值高地主要为外资品牌占据,中国企业更多低价值的大众、平价品牌。比如服装行业,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的服装大国,既拥有世界第一的生产量,又拥有世界第一的消费量。然而中国服装企业,一方面,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上,大多分布在在原材料与制造等低价值环节;另一方面,在消费市场,中国企业主要占据的是平价市场,大众市场、中端市场中外品牌共同占有,高端市场主要为外国品牌占有,奢侈市场、顶级市场,中国企业严重缺位。

  经济学家们异口同声的说,中国制造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失去了成本优势。有人开出了药方,处理方法之一是就是外迁,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

  如果消费力的流向不能改变,如果中国品牌不能占据市场的高山位置,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占据产业的价值高地,迁与不迁,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外迁,包括内迁,最多是回到过去。但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不是回到为世界打工的过去,而是迎接辉煌闪亮的未来。

  构建产业山脉,卡位产业主峰,占领价值高地,实现从价值洼地到价值高地的迁移才是中国产业战略的大道!

  大象有皮毛、骨骼、血液、神经系统,经济也有四个层级系统,市场之上有产业,产业之上有金融,金融之上有文化。

  一个经济体的战略思维框架,必须统筹兼顾市场经济、产业经济、金融经济、文化经济四个层级,偏面强调某几个方面,就会陷入三季人的思维模式。

  中国产业的薄弱之处在于利润导向型产业,中国经济的症结在于高价值领域的严重缺位,中国经济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产业价值的提升。价值提升的战略关键是跳出价值洼地,占据价值高地。那么,如何占据价值高地呢?

  任何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中国制造之所以利润微薄、价值低廉,中国经济之所以滞涨疲软、陷入下行通道,除了消费力的红利被外资攫取,还有深层次的经济战因素,还有系统性的内外因障碍。

  有些问题是外源性的,有些问题是内源性的;有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因素是人为创造的;有些障碍是企业凭借自身的力量可以化解的,有障碍则必须凭借国家的力量才能消除。

  因着经济战的需要,国际资本集团通过产业负向运作,通过大众商品的价格操控,制造中国钢铁、中国大豆、中国棉纱等产业的行业性亏损,这是产业力加乘金融力加乘组织力的运作,不是单一企业的力量可以化解的。

  :消费力的流向,微观上取决于品牌,宏观上则取决于经济引力场。品牌的塑造,能够最终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达成;经济引力场的营造,通过市场、产业、金融、文化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力,方可形成。中国产业价值从洼地到高地的提升,经济引力场从负向到正向的逆转,必然建立在市场经济、产业经济、金融经济、文化经济四大经济层级全面贯通的基础之上,必然依托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政府归政府,企业归企业,市场归市场,产业归产业,金融归金融,文化归文化,孤立分割,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结果,面对国际大品牌没有竞争力,面对经济战毫无战斗力。

  中国经济的兴盛,中华民族的祥泰,需要整个国家上下一致的努力,包括企业、包括媒体、也包括政府。

  马云说,现在的阿里在规模上已是全世界第21大经济体,希望未来能够打造成全世界第5大经济体。一个阿里尚且如此强大,控制全球经济的国际资本集团,其规模更不是一个普通小国可以比拟的。

  真正怒怼中国的恰恰是这个国际资本集团,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一口吞下中国!利润导向型产业早已落入腹中,战略安全型产业、民生基础型产业正在送入口中。无论制造业,还是金融业,请问哪个企业哪个机构有实力独自面对?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也算是中国企业中的翘楚,但阿里也不过是人家的腹中之物。

  中国经济,未来的风险是金融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既有的困顿是中国制造集体陷入价值洼地。无论谋求中国金融的安全,还是实现中国制造的价值,都必然基于企业与政府、民间资本与国家资本的大会师。

  无论你身处商界、政界,还是学术界、文艺界!一起努力吧,同仁们!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的正义、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勇敢,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上一篇:扎根底层锻炼身手 实干担任砥砺猛进
下一篇:北京最牛违建房主:我和王林不一样 他不是医生